走进修文县大石布依族乡三合村,“三种三养”特色产业涌动着勃勃生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图景正在徐徐铺开,老乡们眉眼舒展,满满都是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合村村民在饲料加工厂劳动。
曾经的三合村是全乡贫困人口最多的村,曾在贵阳20个特别困难村之列。“水泥路”“望天水”成为三合村最显著的标签,产业更是一片空白,地里长期只能栽种玉米等低效农作物,糊口都难,半数村民都要背井离乡到广东、浙江等地打工讨生活。
(资料图片)
旱地多、水源少、缺乏劳动力,又深处大山深处,三合村如何在短短数年间蜕变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领头雁”、市级村集体经济“1+1”发展方式示范点?
三合村给出答案:只要人心齐、思路清、干劲足,一根牧草也能书写无限精彩。
加强党建选好“带头人”
没有产业,就无法生存,年轻人只能外出谋生,留在村里的非老即幼,三合村一度沦为“空壳村”。那时候,整个三合村都看不到希望,陷入长期发展无力的恶性循环中。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看着其他村产业发展风生水起、群众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三合村急了!在脱贫攻坚等国家政策引领下,各种乡村发展红利不断释放,这样的机遇,一定不能错过。怎么办?“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凡事要做成,必有带头人。
三合村“两委”从加强党建工作入手,让“主心骨”强起来、“带头人”站出来。
特别是2021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三合村村“两委”以配强“一个支书”、建好“一支队伍”、打造“一个中心”、健全“一个机制”、找准“一条路子”的“五个一”行动为总揽,认真研判新一届村委班子人员配备,积极稳妥推进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顺利完成第十一届村“两委”换届,为三合村振兴产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新班子成立,目标也确立,就是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一把手”工程,将党建引领作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抓手和组织保障,持续深入推进农村党支部建设标准化。
聚焦发展主题,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征求村民意见。村里已经落后多年,大家都没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就像村民说的:“如果知道怎么搞,早就搞起来了。”
虽然当时没有明确做什么,但统一了思想:一定要告别“特困村”“空壳村”。
牧草种植打开产业之门
为找到适合三合村的产业和发展方向,村“两委”带头加强学习、四处取经。
针对旱地多、水源少、劳动力不足等问题,村“两委”一边通过书籍、网络学习,一边积极向息烽、毕节、遵义等其他搞得好的地方取经,看一看别人做什么、怎么做。
经过考察学习后发现,缺点本身就是特点,像三合村这样的地方就特别适合种植甜象草、黑麦草等牧草,且一次性下种多年持续收益。
说干就干。三合村很快就在村里种上三十多亩牧草,长势良好,很快就全面铺开。“种牧草确实是非常适合三合村发展的产业,并且利于保护三合村的生态。”三合村党支部书记陆胜军说,生态保护肯定是要放在第一位的,这是发展产业的前提。
为撬动牧草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三合村修建了500平方米的牧草加工厂。不光是牧草可以加工,像玉米秆、稻穗秆等都可以加工成饲料。每逢牧草大丰收之际,牧草加工厂就十分热闹,前来交售牧草成品的农户、商户络绎不绝,打包、运货、堆放、发车,一派繁忙景象。
牧草种植和加工让三合村的产业发展有了稳固的基本盘。陆胜军介绍:“现在,每年八月开始收购、加工,平均每天能销售30吨左右的牧草,销售金额达1.2万元左右。”同时,牧草种植也带动了三合村的养殖业,早在两年前,三合村的肉牛养殖就达到400余头。
随着牧草种植的成功,三合村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一业发展撬动多业并举
思路一转天地宽。种牧草取得成功后,三合村的发展信心更足、发展思路更宽。
在三合村“两委”带领下,经过摸索,三合村依托现有条件,牢牢守好生态底线,确立了“三种三养”的特色产业发展方向,2017年以来,已初步构建起“三种三养”特色产业系列,“三种”即种蔬菜、种水果、种牧草;“三养”即养生猪、养肉牛、养蜜蜂。
做成了牧草,三合村又盯上了香菇种植。目前,三合村食用菌基地占地70余亩,包括大棚29座,其中养菌棚6座、出菇棚23座以及一个菌包生产包装车间、一套完整的生产设备和3间冷藏室,采用“村集体+混合制公司”的“1+1”运营模式,已形成一定规模。
现在,三合村平均每天运送300余箱菌菇到贵阳农产品物流园,日产量约1000斤,收入3000余元。三合村食用菌品质好,备受采购商青睐,供不应求。同时,香菇生产周期短、用工需求量大,让周边的困难群众有了就近就业的机会,工作一小时可获12元补贴。
除了种草、养畜、种菇,三合村还大力推动多业并举。2022年,三合村规模化烤烟种植300余亩、标准化精品水果种植园突破2000亩、集中连片规范化蔬菜种植面积突破200亩、牧草种植1500余亩、生猪出栏1.5万余头、肉牛年存栏400余头、药蜜养殖2300余箱……其中,三合村生产的纯天然原生态“药蜜”非常走俏。2018年至今,全村分红合计672万元,其中2018年分红320万元、2019年分红352万元,群众心里甜如蜜。“村里经济好了,环境也更好了,日子越过越有劲了。”三合村村民孙大姐说。
2022年,三合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50万元,带动村民80余人就近务工,成为市级村集体经济“1+1”发展方式示范点,实现了企业经济、家庭经济、集体经济齐创收。
今天的三合村,正绘出一幅乡村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的乡村振兴美丽图景。
幸福大道带来更多希望
从特困村到“领头村”,三合村已实现华丽蜕变,发展势头正劲、底气更足。
“三合村现有固定资产上千万元,年集体经济收入超五十万元。” 陆胜军说,但对于三合村而言,好戏才刚刚开始。因为,连通山海的幸福大道即将开通。
在三合村村民看来,三合村发展得好,肯定离不开村“两委”的坚强有力、全体村民的共同奋斗,但更重要的是,大环境好了,交通等更加便利了。以牧草加工和香菇种植为例,因为交通便利,大货车可以直接开进村里,不仅能够有效吸引批发商等进村收购,也方便村里将货拉到批发市场出售。
这一条条道路,正是连接资源、激活乡村、撬动发展的能量大动脉。
正在紧锣密鼓建设的贵金高速公路将于年内开通。贵金高速公路是《贵州省新时代高速公路建设五年决战实施方案》中的重点项目,项目估算总投资325.96亿元,全长约160.8公里,起于贵阳市观山湖区,经白云区、修文县、息烽县,跨乌江进入金沙县,从金沙县跨赤水河进入四川古蔺。全线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33.5米。这条高速公路的息烽石硐——修文大石——修文六广联络线从三合村穿过,建成后将为三合村乃至全县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能量。“贵金高速公路开通后,从附近的双石站匝道出站后即到三合村。路通后,运输成本降低,产品效益提高,新一轮发展机遇迎面而来,三合村的发展将开启新篇。”陆胜军说。
青龙抚万壑,天堑变通途。不久前将来,三合村种出的香菇、养殖的牛肉会通过宽阔的高速路,摆上更远方的餐桌。更便捷的交通,也会让三合村更有底气在探索生态产业上做文章,努力发展更多有利于保护生态、兴村富民的好产业。
三合村村民站在自家屋前,看向远处即将通车的高速公路,脸上笑开了花。
记者手记
“空壳村”精彩蝶变的启示
成功没有固定模式,但一切成功都有迹可循。三合村从特困村到“领头村”的精彩蝶变,除了时代发展、乡村振兴等创造了更好的发展大环境,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为发展插上了腾飞之翼,关键在于“主心骨”坚强有力,敢想善学敢干,带领全村闯出了发展新路子。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没有致富带头人怎么办?打铁还需自身硬,基层党组织就是最强有力的带头人。三合村以强党建为抓手,凝聚全体村民的力量,共同开启创业征程。
一无所有怎么办?美好的时代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广阔的农村都是充满无限可能的舞台。三合村经过学习考察,外引内掘,“无中生有”,把缺点化为特点,从种植牧草开始,一业撬动多业并举,思路开了,路子就多了。饲料加工、养牛养猪、种香菇等,产业链越做越强,“生态饭”越吃越香,曾经的特困村绘出了生态好、产业兴、群众富的美好图景。
三合村用实践充分证明,哪怕从零开始,但只要敢想敢干,翻身指日可待。这样的奋斗故事,必将为我们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提供更多经验、给予更多鼓舞。
黄春兰 实习记者 潘朝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