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长三角聚劲科创大赛全国总决赛落下帷幕,在9支决赛队伍里,“让癌症成为慢性病”的蛋白组学赋能肿瘤精准医疗项目团队获得大奖共88万元现金,AI计算设计驱动新药研发项目、三维编织高性能复合材料项目获得银奖,各捧回30万元现金。
会后,第一财经采访了获得大奖的嘉华药锐创始人郑乃中,他认为,目前创投圈环境变化较大,从投资角度来看,大美元基金在撤退,而整个创业市场对于风险偏向厌恶,倾向于追求确定性,“但实际上科创很多时候就是巨大的不确定,早期的技术落地是有不确定性的,市场也有不确定性。”
在这两个巨大的不确定性下,郑乃中感慨,创业真的是九死一生,“我做了三家公司,第一家就失败了,第二家还算成功,这次的创业我感觉是走得最平稳的,但是也不敢保证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我只是觉得可能我比其他人更有信心去做这个事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站在主办方的角度,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负责此次大赛的相关人士对记者感慨,中国的科创真的来了,他眼看着这个科创大赛慢慢办起来,“最大的变化是,以前都是说想法、PPT大赛,现在是都有销售和工厂了,而且都有投资人拿着钱在旁边等。”
本次大赛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与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联合主办,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 ,中国是除美国以外的第二大科创大国,因此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在三年前启动了科创战略。
“在几年前很多项目主要都还是商业模式创新,但去年有80%以上的都是由科技支撑、又有商业创新内涵的项目来参赛。”陆雄文表示。
据悉,此次所有的参赛项目均以“硬科技”为主导,参与初赛的科创企业中,平均每家拥有10项技术专利,进入决赛的企业中,平均每家拥有17项技术专利,具有极高的科技含量。
谈及办这个科创大赛的一个初衷,陆雄文表示,当时发现很多科学家、技术人员创业,他们不懂商业模式,不懂战略设计,也不懂股权激励和公司治理等等,在融资、上市过程中有很多的困难和陷阱,“我觉得我们可以用管理去赋能科创,这背后也有管理教育和理论创新的机会。”
此次长三角聚劲科创大赛一共有156支项目,最后有21支科创项目团队脱颖而出入围决赛。这21支队伍分布在各大主要赛道,其中,生物医药占比33%、新材料占比29%、新一代信息技术占比24%、高端装备占比10%、节能环保占比4%。其中,76%的项目拥有Pre-A轮以上融资。
陆雄文表示,今天科技的主要赛道,一个是生物医药,一个是信息技术,包括芯片、集成电路和工业软件,另外就是新材料和高端制造等,“我们所有进入决赛的企业反映了中国科创、尤其长三角科创的面貌。”
在创业的方向上,陆雄文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一个是国家需要、有市场前景,第二是有技术积累、有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他举例表示,在10多年前国家其实就开始布局集成电路制造了,再加上这几年同国际上的交流对接,因此在国际封锁的时候,就能变成内需蓬勃发展起来。
陆雄文认为,在创业上,核心还是要有技术的突破,且必须是与时俱进的,如果站在原来的技术层面上去徘徊,同样一个技术方案和路径,同一赛道里面有五六家都在竞争,“为什么会是你胜出”拷问着每一个创业者。
“这也是给那些科学技术人员创业很重要的提醒。不要以为自己掌握了技术以及技术很强,市场会等待你,不是这样的,你不朝前走、不具有前瞻性、不去突破,你就可能会被淘汰。”陆雄文说。
面对正处于行业风口的成果转化型创业公司,上海国盛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周道洪特别提醒参赛选手,越是公司的业务飞速增长,越需要提前做好创业团队的股权结构设计。中金资本运营有限公司总裁单俊葆认为,达到一定规模的科创企业,及时考虑好未来的资本退出路径十分必要。科大讯飞联合创始人胡郁则认为,尖端科技企业持续保持技术领先相当不易,企业在不断延伸上下游产业链的同时,亦需时刻关注其他技术路径发生颠覆性变革的可能。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