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刘苏雅 通讯员 杨振华 杨子凡 李阳
一架架“雄鹰”直升机随时待命,一辆辆“猛士”搜救车排成整齐的队列行驶在茫茫戈壁滩上。6月4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降落至东风着陆场。为守护航天员顺利“回家”,东风着陆场早已完善了各项搜救预案,对任务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提出了相应措施。
多云,地面风力3至4级。气象条件满足返回要求,回家路一片坦途。
“开弓没有回头箭,飞船的返回程序是不可逆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技术总体部门气象室副主任康林目不转睛地关注着着陆场的气象变化。风向和风速,是影响飞船落点精度的重要气象要素,飞船返回的最低气象条件要求为,高空风最大风速不大于70米每秒,地面平均风速不大于15米每秒。
当前正值初夏,东风着陆场所在的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冷空气较为活跃。气象预报团队研发了高空风分层预报系统,并提前积累气象数据,研究高空风演变规律,以提供精准精细的高空风预报。
4日凌晨,飞船正采用快速返回方案,在绕地球飞行5圈后开始制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中心数据处理大厅,屏幕上的数据不断跳跃。飞船的状态如何?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这些密密麻麻的数据中。
多年来,东风中心坚持软件自研,不断提高数据处理速度和精度。“随着遥测技术迅猛发展,数据处理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现在,关键参数已经实现5分钟准实时处理。”神舟十五号返回任务的东风中心软件主任工程师陈东升与数据打交道十余年,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几十万条数据妥善处理,每次任务前,数据处理团队都必须进行大量的事前配置、测试和准备,确保航天员凯旋。
搜救技术总体组组长王正军则牵挂着每一辆直升机、每一辆车、每一个重要时间点。通过科学划分任务工作方向,搜救技术总体组在任务期间实现了全跟踪、全覆盖。
“北京,雄鹰报告,返回舱落点预报……”当朝阳跃出地平线,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那顶红白相间的降落伞上。尘烟升腾,返回舱安全着陆,地面搜救力量顺利确定舱体落点,开舱手第一时间就位,打开返回舱门——
“欢迎回家!”